辦好資本市場“預科班”
海峽股權交易中心(以下稱“海交所”)總經理張贊松說,新三板剛擴大至全國時確實讓他有些措手不及,但近一年來,經歷一番閃轉騰挪后,海交所已走出迷茫,對未來躊躇滿志。
海交所是省政府批準設立的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,也是全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組成部分,其初衷是為了給中小企業打開一條資本市場的通道,解決融資難的問題。
截至10月末,海交所累計掛牌企業912家,其中掛牌交易企業30家、掛牌展示企業876家、臺資企業6家。
新三板試點在從北京擴至上海、武漢和天津之后,直接擴大到全國,令所有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都面臨同樣的危機,不得不重新定位,尋找新的方向。
海交所給自己的新定位是“擁有官方牌照的資本市場‘預科班’”。
這個比喻來源于一位前證監會官員。在一篇文章中,他把滬深交易所比作大學,全國性場外市場(即新三板市場)比作全國電大,而把區域性場外市場(即四板市場)比作有牌照的補習班或培訓機構。
“直白地說,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的一個職責是向前兩者輸送學生,當然也可以‘留學’,也就是海外上市。”張贊松說。
在他看來,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雖與新三板有相同之處,但也有明顯差異。區域性市場注重對企業提供包括融資等方面的服務,新三板側重股權交易。
截至目前,已有兩家企業從海交所轉到新三板掛牌,最近又有6家企業將轉至新三板。
對于企業資源的流失,張贊松曾感到擔憂,除了影響收入,優質企業轉到新三板會影響海交所的價值。
但現在張贊松認為,區域性市場有新的機會:“海交所對掛牌企業的服務是新三板沒辦法做到的。因為我們是政府的平臺,能集中各級服務企業的資源。”
“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,還是可以來海交所掛牌展示。我們會運用各類企業融資資源,為他們服務。”張贊松說,海交所集聚證券公司、基金公司、資產管理公司、信托公司、會計師事務所、律師事務所、投資機構等各類中介機構,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規范改制、公司治理、戰略發展、內控管理、資金融通等綜合性一條龍服務。
目前海交所已發展17家會計師事務所會員,全部具有證券從業資格,占全國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的比例接近一半。融資方面,通過各種方式幫掛牌企業融資125億元,融資規模在全國同類市場位居第五。
海交所如今更大的機會,是被省政府當作多要素登記托管與交易平臺、中小微企業信用服務平臺、中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服務平臺、對接境內外資本市場平臺、兩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試平臺。









